● 专家简介
吴晓求,1959年2月2日出生于江西省余江县,著名经济学家,中国证券理论的奠基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学术委员会委员、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强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爱护年轻的中国资本市场,要在发展中求改革,而不是无视已有成果,推倒一切。曾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宏观室主任。1994年调任至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专注于证券投资理论与方法和资本市场的研究。
1983年7月毕业于江西财经学院计划统计系国民经济计划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6年和1990年分别获得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3年,晋升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吴晓求在参考中国国外有关资料和中国证券法规的基础上,从改制、发行、上市、交易、信息披露、并购重组、退市等最基础的概念入手,编写完成了一套七卷本的证券系列教材,后又浓缩成《证券投资学》 ;另主编有研究生教材《金融理论与政策》等。吴晓求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讲授金融EMBA课程“资本市场专题”“中国财政与金融问题”等。
现任职务: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应用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曾任职务: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宏观室主任。
截止2023年,吴晓求教授在学术领域积极发表了一百多篇论文,这些论文刊载于诸如《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金融研究》《财贸经济》《管理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重要学术期刊。近期他的代表性著作包括:《金融危机启示录》(2009)、《变革与崛起——探寻中国金融崛起之路》(2011)、《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变革研究》(2013)、《思与辩——中国资本市场论坛20年主题研究集》(2016)、《股市危机——历史与逻辑》(2016)、《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现实动因与理论逻辑》(2018),以及英文著作《Chinese Securities Companies: An Analysis of Economic Growth, Financ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Wiley,2014)、《Internet Finance: Logic and Structure》(McGraw-Hill,2017)等。这些作品不仅深化了人们对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解,也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吴晓求教授一直积极致力于专业领域研究,带领数项课题研究包含“资本市场要义研究”、“中国资本市场研究”、“事业单位项目京外”、“医药卫生系统公共管理核心课程案例建设”、“事业单位项目京外”、“实体经济与资产价格变动”等。吴教授数次受邀在如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讲座、博鳌亚洲论坛、中国新三板发展论坛等国家重要会议、核心经济论坛中发表重要演讲,提出意见建议。
作为一位在金融学界具有显著影响力的金融学家,吴晓求长期致力于财政金融学科的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他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中国人民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他也是中国证券理论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总的来说,吴晓求是一位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富有远见卓识的经济学家,他的学术成就和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
● 主要研究领域
宏观经济、金融改革、证券投资理论与方法、资本市场、投资银行等。
重要观点:
一、对中国证券市场的研究
吴晓求认为,现代金融的核心是资本市场,没有资本市场的金融体系时代已经慢慢结束了。股市要走出边缘化,从逻辑上讲,首先就是要为市场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预期机制。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如果市场没有一个架构稳定的预期机制,它会始终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中国必须实行流动性管理,只有通过流动性革命或变革,才能使造假的基础消失。
二、关于中国金融业改革
吴晓求认为,金融业的内部结构在发生变动,其机构数量在迅速增加。除传统意义上的金融企业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外,新出现的金融中介机构担保业,也随着市场需求的迫切而快速成长,金融机构多样化成为趋势。中国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构建以发达的资本市场为核心的现代金融体系,既是适应新世纪经济的基本特征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结构和金融体系调整的必然趋势。
三、关于资本市场理论认识问题
吴晓求指出,中国资本市场理论认识上的混乱必须引起关注并加以解决。必须解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问题。“一个中心”是指结构性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则会影响人们的预期。“两个基本点”是指上市公司的透明度和公司的高成长性。公司业绩的成长性是基本前提,这两点是资本市场成长的支柱。
四、关于国有股减持问题
吴晓求认为,减持国有股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中国资本市场走向市场化和国际化的一个战略性步骤,减持的目的是改善中国资本市场的股权结构和流动性,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提高国有资本运行的效率,改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补充社会保障资金。
五、关于银证合作问题
吴晓求认为,中国资本市场隐藏着重大的发展危机:资本市场的这种重大的潜在危机除了有其内在的制度性根源外,也存在外部的原因,即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之间缺乏有效的、相对稳定的融通渠道,形成时而分立、时而融通的不规则的局面,这种合作渠道的不稳定性,导致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之间缺乏良性的资金互动,造成市场工具功能过于单一。资本市场发展所隐藏的潜在危机是推动银证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现代金融的核心和新的运行平台,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本身也需要金融体系内部的合作、融合和沟通。唯有如此,现代金融体系中最具活力的要素才能发挥其核心的作用,从而实现金融体系的升级和金融竞争力的提升。
● 获奖荣誉(部分)
学术奖励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1998)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000)
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奖(2001)
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2000)
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2002)
中国资本市场十大年度人物(2003)
首届十大中华经济英才(2004)
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2004)
中国证券业年度人物(2005)
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2008)
人物评价:
● 主要著述(部分)
主要作品:
《紧运行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经济学的沉思—我的社会经济观》(1998)
《资本市场解释》(2002)《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资本市场》(2002)
《中国资本市场分析要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市场主导与银行主导:金融体系在中国的一种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梦想之路—吴晓求资本市场研究文集》(2007)
《中国资本市场研究报告》系列图书
《金融危机启示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
《金融危机启示录》内容为:一场“百年不遇”的正在对世界经济和全球金融体系产生深远影响的金融危机,随着雷曼兄弟的破产而迅速蔓延开来。这场起始于美国次贷、发端于华尔街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究竟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会产生什么样的重大影响,人们正在进行评估和密切关注。与此同时,世界各国政府也在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试图减少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给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的破坏力。
金融危机的不断扩散和向纵深发展,正在改变着我们这个世界。它不但给经济增长模式、产业结构、市场制度和金融体系带来深刻的影响,而且也会引起人们对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的重新审视。大乱之时必有大治,大治之后必有大制,这个大制就是一种新理论、新制度、新体系和新结构。
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对我们来说,这场金融危机所蕴含的机遇要大于挑战。为此,我们必须全面、系统地解剖和分析这场金融危机。看清形势、顺势而为、抓住机遇、化“危”为“机”,是我们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重点;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创新理论、寻求启迪,是我们研究金融危机的根本目的。
《中国资本市场研究报告(2017)》是2017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 相关资料
金融院长吴晓求:2700点保卫战,股市为什么成了这样?(2024年1月)
● 相关课程
复育智库心理健康课程专题
复育智库的专家团队整合了国家级智库、知名高校教授和500强企业高管,汇聚国内外一流的经济、科技、管理、人文名师,通过论坛演讲、高端培训与工作坊等服务形式,助力中国企业高管团队认知升维!
复育智库总部位于上海,服务于金融、通信、能源、制造、医药等产业的大型客户。
邀请专家授课,请联络复育智库,18917311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