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青:数据-数字化转型的前提

2020年11月20日
By

数字化转型是目前很多企业正在执行或准备执行的发展战略,但是数字化转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怎么规避数据化转型过程中一些不必要的成本?怎么调整正确的转型方向?如何有效地进行数字化转型?3月20日,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韦青在由深圳市企业联合会、创投决举办的第四届深圳湾新经济全球论坛中,发表了题为“数据-数字化转型的前提”的主题演讲,对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做了指导。

一、当前数字化时代的特征

在准备数字化转型之前,我们先要充分地了解当前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韦青老师认为,目前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主要分为三点:

1、这是一个范式变革的时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用产生问题的思维方式去解决一个问题,那是解决不了的。你一定要做这种思维范式的改变。那么对我们而言,范式思维方式是什么?大家知道现在比较火的话题就是“Z时代——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即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他们是未来的主要消费者,也是职场的生力军,对于数字化的感觉跟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的。而很多企业家并不是这个时代出生的,企业家会自豪自己的企业投入了资金、布局了设备和系统,从而建立了数字化。但你要知道,你认为的成就对于数字化时代的原住民,可能认为那是正常的,那我们怎么来处理这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思维方式的转变。

2、这是一个暂时没有“正确答案”的时代

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所以也是一个没有“正确答案”的时代。为什么呢?因为目前要实现全面数字化是非常难的。当你没有数据的时候,当你整个公司的流程没有正规化的时候,就让你做数字化,增加什么网络,配置什么平台,这都是没有实质作用的。因为真正经历数字化转型的公司就会理解到,数字化转型绝对没有所谓百搭的“灵丹妙药”,也没有一蹴而就,更没有“面子工程”。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方法,需要因地、因时、因事、因人、因势制宜。

3、这是一个需要实证的时代

企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字化转型方案,就需要学习相关知识。韦青老师举了一个微软的观点,实际也是业界的观点,那就是很多人可以看到未来该怎么做,但是如何渡过现在?现在该怎么做却是一个难题。其实数字化转型无非是想更有效地告诉机器我们要做什么,让机器更好地帮助我做事,让机器有能力帮我做事,这是数字化的根本。

很多企业家想要完全数字化转型,但是数字化需要实际证明是否适合才行。而且完成数字化转型自然需要相应的人才,需要一批融合性的人才,那么融合性的人才的特点是什么呢?韦青老师认为应该有如下三个特点:

1、有没有涅槃重生的亲身体验?

亲身体验也就是实践,越实践,才会越觉得懂得少,才能更实在地把握住问题的脉搏。

2、有没有经验和教训

我们吃的亏或做的错误的决定远比做的正确的决定要多,但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不断地吸取经验和学习和进步。

3、有没有勇气承认我不知道

敢于承认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才能虚心地去学习和进步。

二、技术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企业家们一定听到过很多类似这样的话题:AI到底可以做什么?为什么边缘计算要火起来了?为什么5G这么重要?实际说5G不全面,因为6G也在开发之中了,未来还可能有7G,甚至NG(统称下一代)。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契合了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那就是数字化。我们在谈个人的数字化、企业数字化、甚至国家的数字化,其实都是在模拟人的功能,而人的功能就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则近AI之道矣。”

我们如何无论做任何事情,无论是由去做还是由机器去做,都不会脱离这个过程:感知、传输、记忆、计算、行动、反馈。首先机器要知道感知是什么,然后把这种感知传输到记忆系统和处理终端,这对人来说是大脑,对于机器来讲就是云计算中心或者CPU。之后就开始行动,而行动一定是会出偏差的,于是就会不断地反馈来实现纠正。这就应和了一句话:“技术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吹的,更不是拿来炒的”。它是有非常深刻的数学含义、物理含义和社会的含义,唯独没有炒作含义。

所谓数字化转型,是将我们的物理世界发生的现象变成数字化,从而形成一个数字化的孪生体,有人称之为CPS,有人称之为虚拟和物理空间系统,也有人称之为数字孪生或者数字双胞胎,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数字化转型是用机器的能力,用数字化的建模手段重构这个物理世界,并进入数字世界,然后用软件的能力,对这个世界的数字化模型来进行优化和完善,然后把优化完善的结果,回到物理世界,让物理世界变得更加自动化、高效化,并且降低成本,最后让用户满意度得到提高。

企业家应该去学习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三大理论。韦青老师认为,在可见的未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这三大支柱会将会支撑人类进入下一个万物互联智能的时代。如果想要了解这个时代的技术发展特征,就不要去学习太多的涌现出来的新名词,不管是AI、物联网,还是边缘计算,其实都没有脱离一个系统的观点。

有一个误区是,很多企业家将技术过度神话,同时在崇尚技术的过程中,又将行业知识淡化,认为传统的行业知识落后。实际上企业数字化转型主要依靠的是行业专家,而不只是技术专家。技术只是对行业的赋能,而不是代替。行业专家加技术赋能才是数字化成功的前提。

三、利用技术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步骤

那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是怎样的呢?韦青老师认为主要有以下步骤:

一个中心:数字化

企业家一定要深刻理解数字化,因为数字化是根本,全面数字化后才能产生能够描述所有物理系统、对象、动作、流程和关系的数据。数字化就是将物理空间变成0和1。通俗地讲,如果往一个杯子里装石子,只能装20个,但如果将石头打碎成砂子,就能装2000粒砂子,如果再将砂子分解成原子级,那么这个杯里装的东西,其质量就可能比月亮还要大。这就是数字化的本质。

两个基本点:“全员赋能”与“全流程再造”

数字化之后需要有全员赋能和全流程再造。经常有企业要数字化转型去做2B或2C,这样的观点是片面的。因为数字化转型,根本就不是2B或2C能够覆盖的,任何一个企业怎么可能将数字化只专注在2B或者2C呢?因为数字化具有强大的融合性,能够融合社会多个方面,而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而社会是由商家和用户构成的,还包括政府、学校和医院等等。数字化是将社会的全员的全流程的数字化再造,这是企业家需要了解的。

三种优势:专业化人才,系统化思维,流程化管理

这里的人才,不是数字化人才,也不是行业人才,而是缺具备有系统化知识的专业人才。企业要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并学习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知识,用系统化的思维去解决行业的痛点,并通过流程化的管理,实现降低成本,提高产能的目的。

四步发展次弟:云-物-大-智

当我们在谈数据化的时候,很多企业家只要结果。比如要能够远程办公、高效办公、智能制造,但实际是这是“云-物-大-智”的最后一步。如果一开始就追求那结果,那么智能制造、智慧学校、智慧教育、智慧家庭等等,都不会是真正的智能化和数字化。因为这些都需要应用大量的数据,但是现在的数据既不大也不好。现在的数据数据看似非常多,但是实际能用到适合的场景的数据并不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建数据模型的时候没有将万物互联的概念融入其中,非结构化数据虽然高效实用,但计算机本身是不能理解非结构化的。它最后还是一个集中式的结构化的数据和计算。如果企业一开始就根据企业的特征、城市的特征、教育的特征、医疗的特征来做建模的话,就需要运用云计算。通过云计算,建立一个万物互联数据结构,那时才能真正产生一种大数据的先决条件,然后才有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结果。

五种能力建设:人才,数据,行业,生态,算法。

五种能力建设,首重人才。有了具备有系统管理的人才,再注重数据的发展。然后不要听信没有数字化的行业就没有前景的说法,这是本末倒置的说话,数据、数字化、智能化是为行业服务的,所以不要丧失对行业的信心,凡事因人、因事、因时、因势、因地制宜,每个行业都有行业自身的特征与规律,有了对行业的深刻体会,再借助技术的赋能方能成就不凡。然后要建立起围绕自己行业的一个生态系统,找那些了解我们行业特征的数字化合作伙伴,或者愿意为我们的行业提供量身定制服务的数字化合作伙伴。然后是算法,这里的算法指的是行业算法,而不是通用算法,行业算法会变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只是用市面上能买到的人脸识别、误差识别、可预测性的维护算法之类的通用技术,离将其转化成自己的数字化、智能化核心竞争力还有很大差距。

五种能力的建设,才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真正要做的。

最后,韦青老师提到,企业家要破除迷信,不要认为数字化转型有百搭的方法。任何提供数字化服务的公司或专家,都需要了解你的特征和需求,然后根据你的特征和需求,才能定制一套适合你的数字化转型方式。


邀请专家授课,请联络复育智库,18917311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