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佑:改变我人生的8本书

2021年7月21日
By

“我们透过书籍了解他人的思想,在忙于输出的日常工作中保持新知的输入,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思维和行动方式”

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潘天佑

在我们的学生时代,读书很容易在一种“被 push”的状态下进行。我很感激我的父母没有这样做,所以我从小就喜欢读书,读了很多教科书之外的“闲书”。我认为读书不应该是有目的的,不是为了考试、升学,而是因为我真的很享受读书带来的快乐。

读书于我而言是一个终身的习惯。我喜欢翻动纸页的触感,所以在电子书盛行的今天我仍然坚持读纸质书。我习惯每天早上先读一会书,避开北京的早高峰,再心情愉快地去公司。周末和差旅间隙也通常是我的阅读时间,读书真是性价比最高的娱乐活动。

那么,读什么样的书呢?我认为只要感兴趣,读任何类型的书都很值得,我看的书类型也很多,但在各个领域里我只读好书。在出版非常容易的今天,不是所有的书都是“开卷有益”的,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选择读什么样的书就变得非常重要。而且我习惯从封面读到封底,读毕一本再开启下一本,这也让我在选书时非常谨慎。在这一点上,大家可以多关注优质的书评和书单推荐。

今天正好是“世界读书日”,我想和大家分享我人生中的一些有趣的经历,以及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带给我深刻影响的8本好书。


打破“理工男”的印象标签


作为一个学工程的学生,我们理工科学生身上标签很多,什么“理工男”、“Nerd”、“Geek”、“码农”等等。虽然对于一些软技能,理工科的同学可能确实容易忽略或者不太擅长,但我一直不服气,我觉得我们也可以做好。下面这三本书对学生时代的我来说可谓大开眼界,从里面学到的经验已经在我脑海里存了几十年,每每遇事时,我总会回想起书中给出的某个建议。

第一本是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这本风靡全球的经典畅销书其实有一个非常朴实的名字——《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它教会许多像我这样的人如何变得更友善、更以人为中心,并学会扩展自己的影响力。书中给出了很多实用性的建议,比如“让他人喜欢你的6个方法”、“让他人赞同你的想法的12条建议”等等,卡耐基总是能用他充满说服力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来鼓励你将它们付诸实践。

我觉得书中“让他人喜欢你的6个方法”对我们理工生来说非常有启发性。其中最简单的一条就是“微笑”。微笑的力量毋庸置疑,但很少有人会提醒我们笑容的重要性。快乐并不取决于外界的环境,而是源于你的内心,当你露出微笑,你不仅会拥有一副好心情,也能用快乐感染他人。

我特别想和大家分享的另一点是“解决争论唯一的最佳方法是避免它”。我知道很多同学都相信“真理越辩越明”,但在生活中,很多问题争论的不是“真理”而是立场和观点,激烈的争辩反而会引发敌意和冲突,而友善沟通和换位思考是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为工程师,我曾经认为“不二价”就是不二价,从来没有想过“还价”的可能。而赫布·科恩用《谈判无处不在》告诉我,没有什么是不能商量的!好比一瓶水在便利店和沙漠中的价格完全不同,价格并不像公式定理一样绝对,而是买卖双方要寻求一种平衡。因此,作者在书中教我们如何运用自己的力量、时间和信息来赢得谈判。

看完书后我深切地意识到,当他人以“不”回绝,并不等于一锤定音。此后无论遇到多艰难的情况,我都相信事情还有可以商量的余地。而一旦我打破了“不二价”的神话,生活向我敞开了更多的可能,比如我节省了很多钱买到了我和太太心仪的房子(笑)。

史蒂芬·科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我的博导当年推荐给我的唯一一本与专业无关的书。如果说前面提到的两本书传授的是技巧,那么这本书无疑能提供战略性的指导,它告诉我们如何通过养成高效能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来重塑我们的人生。

书中提到一组很有意思的观点:个人领域的成功是要从依赖他人成长为独立个体,但作为社会动物,你还要学会如何与群体、与社会建立很好的互赖关系,才有可能获得公众领域的成功。书中的前6个习惯都围绕这两方面提出,最后一点则强调了“学而时习之”,我们要在日常中不断地实践和更新自己,这与微软强调的“成长型思维”可谓不谋而合。

在这七个习惯中,“以终为始”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论,也就是说,对任何一件事都要带着对结果的预期去开始。比如在工作中要先明确最后想得到的结果,再针对性地去做规划。我甚至会思考,当我盖棺论定的时刻,我究竟希望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当你明白了自己的最终目的,也许你就会改变当下的一些做法。


从传统家庭到创业公司


我成长在一个非常传统的家庭,家里从来没有人经商,大家普遍认为创业是高危的选择,一不小心就会赔得倾家荡产。所以从小到大,创业从来不在我的词典里,直到后来我开了两家创业公司。也许你会好奇,一个保守家庭长大的孩子,是如何转变为一个创业者的?

在我读博的最后一年,我读到一本有趣的书,作者 Gordon Bell 是计算机先驱之一,在退休后成为了企业家和天使投资人,他将自己多年的经验都记述在了《High-tech Ventures》一书中,为科技创业公司的管理者们考量人员、商业计划、资本、技术、产品、销售和营销等全链路环节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思考。

在职业生涯初期读到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创业的观念,让我明白创业不是赌博,从募资、生产,到布局市场、招募人才,一切都是有方法的。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对我后来的创业经历很有帮助,我的两家创业公司的初期商业计划和实际产物都差别不大,所以用对方法,成功的机会会大得多。

今天大家经常把“创新创业”放在一起,但别忘了,真正的价值在于创新,创业只是实现创新的手段之一。而且创业并不一定是创新的唯一途径,像微软这样鼓励内部创新的大企业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因为你的想法一旦问世,全世界将马上有上亿的人能够使用它。

但如果你所在的大企业不能创新,创业就是你实现创新的一种途径。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中开创性地提出了“破坏性创新”的概念。他提到某些行业领先的公司可能会为了继续从当前产品中获得收益而选择不投资新技术,比如柯达公司虽然在70年代就发明了数码相机,但为了保全自己的胶片市场而没有继续在数码相机上进行投入,最终难抵技术的更新换代,宣告破产。

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一家大型半导体公司工作,当时公司在进行多样化产品研发的尝试,我和我的团队研究了 GSM SIM 芯片的规格和制造方式,但公司拒绝了我们的提议。我几乎是立刻联想到“创新者的窘境”,于是我们迅速组建了自己的公司,在1998年生产出了亚洲第一批 GSM SIM 芯片。


美第奇效应


两次创业之后,我开始规划新的职业生涯。在2005年我加入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彼时我感到非常惊讶,这个百来人的实验室为何能在短时间内产生那么多创新的想法?

后来一位媒体朋友和我谈到一本书,弗朗斯·约翰松的《美第奇效应》。五百年前,富裕的美第奇家族邀请了数百名才华横溢的人来到佛罗伦萨,他们自由地交流知识、碰撞想法,掀起文艺复兴的巨浪,彻底地改变了世界。

我想我突然找到了答案。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接纳各地英才,给了他们自由的空间去进行百花齐放的艺术创作,最终促成了文艺复兴。20年前的中国计算机科学界不乏人才,但整体才刚刚起步,微软亚洲研究院广纳贤才,为他们提供了自由开放的科研环境和大学一般浓厚的学术氛围,加之多元与包容、自我驱动、鼓励创新、做世界级科研的文化,这些因素共同带动了创新和灵感的迸发。

几年后,微软亚洲研究院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在计算机视觉、机器翻译、机器阅读理解甚至麻将 AI 等领域达到与人类媲美的水平的实验室,并将关键技术转化到微软核心产品和服务中,为数十亿用户所使用。同时,我们培养的6000多名优秀的实习生,正在世界各地延续着 AI 领域的“文艺复兴”。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我负责一项特别的职能部门——学术合作。我要筛选出最富有潜力的学生,并让他们成为真正的“明日之星”。但怎样才能将最有潜力的人才聚集在一起呢?这时我被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一本书《异类》(Outliers)深深吸引。

这是一本讨论人才的共性的书,作者采访和研究了包括比尔·盖茨在内的许多成功人士,试图找出他们获得成功的共通要素。他发现成功的第一步是“机会”,也就是要把一个中等聪明的人放在一个能够培养他才能的环境中。试想如果比尔·盖茨在高中时没有接触计算机,他一定会获得今天的成就吗?

除了机会,书中还提到,将任何一项技能打磨到一流水平的关键是要以正确的方式练习约10,000个小时。比尔·盖茨、披头士乐队和诺贝尔奖获得者们都做到了这一点。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不应该只垂青于那些最聪明的人,而是要为人才创造一个适合他们成长、能够激发他们潜力的环境


什么是公正?


看到这里,也许你依然会疑惑,作为工程师,我真的有必要看专业知识以外的书吗?试想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自动驾驶汽车往左会撞倒一个老人,往右会撞倒一个小孩,你会怎样设计这个场景下的程序?

我想说的是,无论身处任何行业,你都必须思考关于“人”的事情。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这本《公正:该如何做是好?》就用大量真实的案例引发我们对“什么是公正”的思考。

这本书并不是意在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而是想告诉你,公正并不是绝对的。《汉谟拉比法典》区隔了普通人和奴隶的权利,这些法条在几千年前被奉为圭臬,在我们看来当然与公正背道而驰。

在计算机科学里,我们学到大量确定的规则,我们甚至对“不确定”感到不安,但生活中大多数事情都不是固定的。今天的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协助人类作决策的时刻,当公正的标准不是绝对的时候,如何让你创造的 AI 作出“正确”的抉择?从另一方面来说,人类生活在群体之中,公平公正还需要同时衡量对个人与群体的意义,这些都需要我们更加细致深入地考量。

读书是与绝顶聪明的人对话。我们透过书籍了解他人的思想,在忙于输出的日常工作中保持新知的输入,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思维和行动方式。

读书亦是生活情趣,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读书能让春风化雨般的智慧流露于你的言谈。

虽然读书不为某个目的,但与智者交,见贤思齐,我们自然会从中受益。在今天这个“世界读书日”,待你将手中的工作暂告段落,兴许你可以翻开一本感兴趣且写作严谨的好书,静静地享受一段快乐的阅读时光。

邀请专家授课,请联络复育智库,18917311848